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新闻眼 > 正文

专家谈“窃听门”:西方媒体的新闻自由是自我标榜

2011-08-02 16:06:52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新闻自由的底线是责任

没有责任的自由不存在

当前,一些西方媒体为了在新闻竞争中获胜,为了获取所谓的“独家新闻”,而肆意侵犯公民隐私时,这样的“自由”显然已经践踏了媒体的操守和社会道德的底线,甚至触犯了法律。“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西方的新闻也不自由,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其政体如何,政府决不会完全不管媒体、放任媒体,所谓的新闻自由都是一种自我的标榜,要做到完全的价值独立、判断独立是不可能的。”在刘昶看来,所谓的自由,不论是新闻自由也好、出版自由也好,它的底线就是责任,没有责任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对此,范军深表认同。他认为,所谓自由,就是要有一定的空间和约束,这种约束就是对职业的约束。“我们常说,你创作有自由、言论有自由,但是一旦你传播出去,这个自由就有限制,传播到什么范围、传播到什么人、传播到什么领域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不一样。比如,在英国觉得不算什么事,可是到了另外一个不发达国家就变成大事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就是要对社会负责。把握消息传播出去以后对社会是有害,还是无害。”范军说。

“我们现在有一个误解,老是觉得西方的新闻也不自由,凭什么来批评我,这个是我们的误会,西方人的聪明在于,我没有说我自由,但是我可以批评你不自由,这一点是我们要慢慢学会的一点,在加强国家传播能力建设时我们也应注意这一点。当批评别人的时候并不要求你一定要做到十全十美,没有做好同样可以批评人家,这是一种传播技巧。”刘昶说。

给从业人员敲响警钟

受众也应认真反思

“窃听门”事件的余波将在传媒界继续蔓延,这些事情对于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是敲响了警钟。刘昶认为,这对整个媒体的走向也是一个重新反思的好机会,不仅是关于职业操守的反思,还有关于个体责任的反思。而在范军看来,西方媒体更多的是受到法律上的约束,但缺乏道德上的约束。对于“窃听门”事件,从媒体本身来讲要反思,社会和政府也都要反思。

据了解,戴安娜1997年8月31日逝世后,英国媒体曾经做过一次反思,以这次反思为拐点,英国的小报发行量、广告量下跌,而大报、严肃类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额则大幅增长。“这次也一样,是不是新闻就一定要迎合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结果一再证明,迎合的结果、取悦的结果只能造成‘三俗’。国外学界提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电视节目拿收视率说事肯定会出现问题,不解决收视率至上的评价体系,就解决不了目前泛滥的‘三俗’倾向。做报纸也一样,是不是你做的新闻一定是大家想看什么、想读什么、想听什么你就要做什么,这个很重要。在数字化时代、在数字媒体时代,高质量的媒体报道越来越重要。”刘昶说。

不过,刘昶同时认为,“窃听门”事件发生以后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媒体,作为阅听人的公众的责任在哪里?公众的好奇和猎奇心理是不是反过来也在刺激媒体去炒作?公众对此也该认真反思。(记者 曾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