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新闻眼 > 正文

专家谈“窃听门”:西方媒体的新闻自由是自我标榜

2011-08-02 16:06:52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窃听门”事件 西方媒体的新闻自由只是自我标榜

近日,因窃听丑闻而触发众怒的《世界新闻报》,在走完了长达168年的发行历史后,画上了句号。而这场丑闻却没有随之结束,如今,由窃听丑闻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正在吸引全球新闻界的关注。其不仅影响到了世界舆论,而且波及默多克所创立的新闻帝国。7月28日下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范军和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刘昶共同做客人民网《从“窃听门”事件看西方舆论格局》系列访谈,就“窃听门”事件的起因背景,西方政府与媒体的关系等问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两位专家在访谈中表示,新闻自由的底线就是责任,没有责任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西方媒体所谓的新闻自由都是一种自我标榜,要做到完全的价值独立、判断独立是不可能的。“窃听门事件”给媒体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这对整个媒体的走向也是一个重新反思的机会。

“窃听门”使诚信丧失

是行业恶性竞争的结果

近年来,西方媒体为追求新闻刺激,想方设法以“星”、“腥”、“性”为卖点,兜售色情、政坛丑闻。有评论指出,《世界新闻报》的轰然倒塌正在于它在迎合公众的传媒需求时践踏了新闻从业的红线。

对此,刘昶认为,“窃听门”的爆发跟默多克传媒帝国的急速恶性膨胀有关。“调查显示,每4个英国男人当中有一个人读《太阳报》,每5个英国女人当中有一个人读小报。贩售卖点、做八卦新闻已经成为了英国媒体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这种影响的背后,实际上最主要的就是商业利益的博弈,是行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结果,是竞争带来的一个恶果。”刘昶说。

而在范军看来,政府或舆论往往纵容媒体揭露公众人物的秘密。“有一种心态认为,公众人物占有公众资源,又有影响力,就要承受这种压力。往往越大的人物、越有影响的人物就越能制造新闻。但这次窃听事件中,小女孩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的隐私得不到保障,所以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媒体之间互相竞争得非常厉害,他们之间有收购、有并购,但本身也要互相较量。‘窃听门’事件给人们带来诚信的丧失。特别是网络化以后更加容易泄露信息,这样就造成了大家心里的恐慌。”范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