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社区新闻的活力从何而来

2011-07-05 17:47:47  来源: 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 张 琪  
视频加载中...

三、从社区活动的“非常态事件”中捕捉“活鱼

有了对一个社区的深入理解,就不难寻觅到及时反映当下社会现实的独家新闻。

如今已进入数字时代,信息以数字的形式快速流动,报纸获得独家新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新闻仍然是内容为王,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抓到“活鱼”才是“王道”。正是多年浸淫于浦东社区,不放过被同行认为是“鸡肋”的社区活动,笔者多次尝到了甜头——

在金桥镇组织的一场社区讨论中,其组织部门与财政部门为碧云国际社区居委干部年薪多少发生了争执。笔者顺藤摸瓜抓到一条独家新闻《60人争当“年薪十万居委干部”》,发表于2008年11月14日的《浦东时报》上,并立即引起同城媒体跟进报道:《金桥:碧云社区10万年薪居委干部上岗试用》(《东方早报》);《金桥碧云国际社区“十万年薪居委干部”辞职》(《新民晚报》);《青年报》还对此做了焦点报道和连续报道。在航头镇开展的年终送温暖活动中,笔者得知其镇长博客成为居民的“会客大厅”,大家都在上面了解政务信息,但也有人在上面“拍板砖”,于是采写了《“上海阿键”营造社区“空中沙龙”》(2009年9月15日《浦东时报》),并迅速被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新浪网、凤凰网等转载。翌日,《新民晚报》头版刊发报道《镇长博客像个“新闻会客厅”》,由此引发的连续报道一直持续到2011年,推动了上海政务数字化、透明化的进程。

一家区域性的报纸,在获得新闻信息的能力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但本报的报道却时常有幸成为大报的新闻源,关键就在于沉下去捕捉“活鱼”,尤其是善于在意外中抓到“活鱼”。其实,无论多么成功的社区活动,都会出现计划外的“变化”,这就是同质化中的“非常态”;即使是所谓百分之百的成功,背后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观察社区人在问题出现时的表现,测试其在危机中的应变能力,往往会抓到常态新闻中难以企及的“活鱼”。

比如,社区活动中舞台上红红火火、舞台下融洽亲和是一种常态;反之就不寻常了。世博会前夕,南码头社区一场文艺活动就出现了“不和谐音”:一位胖阿姨领头与街道扁鼓队吵了起来。笔者现场了解到,胖阿姨原来也是扁鼓队成员,而且她自己有发展不错的私人产业,因社区里热爱打鼓的人多了,胖阿姨便渐渐失去了上台的机会。于是,胖阿姨自己出资组织了一支扁鼓队。这本是一件好事,可胖阿姨不服气,老要跟原来的扁鼓队较劲,结果就出现了矛盾。

这一意外现象引起了笔者深思。其一,胖阿姨有钱有闲办社区团队,这本身就表明,居民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其二,这种特殊性正在走向普遍性,据笔者调查,仅在浦东新区,同一个街道内的不同文化团队之间发生类似矛盾的就有4起,对街道一级政府的执政能力是一种新的考验。而南码头社区管理者经受了考验,他们以迎接世博会的名义,在街道办的社区报上刊登招募启事,大量扩建街道扁鼓队,使原来数十人的打鼓变成人人都能参与的文娱活动,街道扁鼓队扩容到600多人,反而是单独在外的扁鼓队显得落落寡合。最终,胖阿姨和她的队员也渐渐与街道扁鼓队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