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从绍兴晚报系列报道看媒体责任担当

2011-06-15 17:31:44  来源: 新华网传媒频道  作者:   
视频加载中...

让爱心和闪光人物群像感动社会

———从绍兴晚报系列报道看媒体责任担当

供稿:《新闻实践》杂志 □陈焰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媒体比任何时候,都特别需要考量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由角色定位带来的社会责任。

从2009年初开始,绍兴晚报推出了“爱心绍兴”、“风尚绍兴”等主题宣传系列,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经营”,这些系列报道不仅成为报纸上的“绿色森林”,更成为城市文明创建,构建新颖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平台。

爱心新闻,怎样让新闻纸具有体温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新闻人该选择什样的新闻进入读者的视野,通过精心烹制,将风味独特的报纸送到每个家庭呢?

个案入手,散点透视,媒体专注于“爱心”这一暖人事。爱心题材,一般来说媒体都不会袖手,但更多的情况下可能会是“逮”到一个做一个,缺少周密的考虑和整体的策划。

而绍兴晚报却“另眼”看待爱心新闻,因为爱心是人类最好的润滑剂,是在现实语境下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无可取代的介质。因此,晚报以独有的新闻眼,捕捉相关题材,并尽最大的努力,让传播效果最大化。

2009年3月,晚报记者获悉诸暨市大山深处的一名年轻女子小吴,虽然身患重病,却与病魔进行着不屈的抗争,争分夺秒地绣着“十字绣”,以赚取“救命钱”。

这一原生态的感人素材,深深地打动了编辑部的每一个人。编辑部领导当即作出部署:以此为契机,在晚报上开出“爱心绍兴”栏目,由专人做具有人文关怀、具有人心温暖的“爱心新闻”。

第二天,晚报派出“爱心使者”深入大山深处,全方位采访“十字绣女孩”,随后在“爱心绍兴”栏目下,接连推出消息、长篇通讯、图片报道、评论等。随着报道的步步推进,怎样关心拯救“十字绣女孩”成为绍兴市民热议的一个话题。晚报又因势利导,策划了“爱心十字绣”专场拍卖会,将小吴一针一线精心绣出来的十字绣作品进行现场拍卖。

这一由媒体发起,持续时间达数个月的爱心活动,不仅为“十字绣女孩”筹得数万元爱心款,延长了她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因为爱心得到进一步凝聚,形成了一种有难大家帮,有困大家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从关心个体,到关注群体,传统纸媒有了现实“体温”。每一个个体,总是传递着他(她)所代表群体的某种信号。媒体在关心偶然事件中的“这一个”,自然会联想到他(她)所代表群体的整体生存状况,并将关注的目光,从个体延伸到群体。

而事实上,媒体社会责任担当,也更多地体现在对特定群体的态度和做法上。

2009年冬天,绍兴晚报在“爱心绍兴”栏目下,策划了专门关爱外来建设者的“冬日暖阳”五个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百名外来建设者免费体检”、“外来务工人员免费专场电影”、“外来务工人员专场球赛”、 “爱心礼包送给‘小候鸟’”、“外来民工婚恋问题调查”等。

一名接受了免费体检的四川来绍务工人员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我七年没有体检过,这次真的要谢谢绍兴晚报”。五大活动开展期间,不少没有订报纸的外地来绍务工人员,不远数十里地赶到城里来买晚报,因为“看这样的报纸,心里热乎乎的”。

去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和今年“三八”妇女节,晚报“爱心栏目”又专门策划了关心特殊儿童,征集爱心市民到福利院做一天爱心义工,将孤儿带回家的“爱心妈妈”活动;与社区联动,开展“孝心媳妇”上门助孤老活动。其中,感人的情节一幕又一幕:一位90高龄的老奶奶抱着为她烧菜喂饭一天的“媳妇”,久久不忍松手。面对这样的场景,去现场采访的记者,眼睛湿润了。

与慈善机构联手,将爱心的阳光,照到城乡每个角落。除了利用特殊的节点和特定的新闻素材,进行专题策划,大做爱心新闻外,绍兴晚报还不忘“细水长流”,对日常那些突遭变故、身患重病、年老体弱、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进行“爱心送春风”行动。一只爱心红包,一句滚烫的贴心话,都让他们感受到世界充满爱。

今年起,绍兴晚报“爱心绍兴”专栏,还与绍兴市慈善办公室合作,每周推出一篇爱心报道。同时,通过晚报这一载体,及时报道慈善机构的各种活动,在社会上倡导热心公益事业的良好风气。今年,晚报还将在“六一”期间和重阳节期间,开出“爱心直通车”和“孝心直通车”,让爱的甘霖洒遍城乡每一个角落。

风尚人物,媒体如何描绘新时期人物群像

文学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已任,而新闻则记录着历史前行的轨迹。然而,历史是由人类的活动所构成的,因而,媒体塑造各式人物,也就成了题中之义。事实上,焦裕禄、孔繁森等一批不同时代的鲜活形象,就是通过记者的笔描绘出来的。

找准对象,舍得版面,让各路英模人物登台唱大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时代,社会需要具有引领风尚的各种“英雄”,以影响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这也就是媒体 “铁肩担道义”的责职所在。

2010年1月,绍兴晚报将原来以传统套路报道各路先进人物的做法,进行升级包装,专门在新闻版上推出“风尚绍兴”栏目,并指派骨干记者深入越州城乡采访。于是,一个个鲜活的风尚人物,一个个感人的传奇故事,通过晚报的“风尚绍兴”,进入无数读者的视野:市民发现了退休10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和老伴一起,走街串巷,用破20多把美工刀,用掉1000多公斤涂料,清除城市“牛皮癣”(非法小广告)13万张的何亮;记住了演绎感天动地人间大孝的曹秋芳,这名被称为“当代曹娥”的19岁中学女生,4岁开始,用稚嫩的双手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并最终让母亲站起来;认识了受到温家宝总理深情表扬的,在世博会期间自己出钱在上海租了一间房,并花费2万元装修房子,用来免费招待全国各地世博游客的72岁老人,人称“世博老太”的应妙芳。

对这三位平凡的普通人物,不仅刊发整版的长篇通讯,还以连续报道、评论、论坛等形式,追踪人物的善举,发表各界人士对他们的看法,市民争相热议,形成舆论焦点。去年底,曹秋芳和应妙芳被评为“浙江骄傲年度人物”,何亮也获得年度人物提名奖。而另一位在“风尚绍兴”中报道过的身患绝症心系村民的村支书杨七明,也获得当年“浙江农村人物”金牛奖。

利用节点,聚焦人物,让风尚人物群体形象跃然纸上。当一个个风尚人物成为时代的道德标杆,影响着市民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时,绍兴晚报考虑的是怎样实现风尚人物的传播效果最大化,从而让风尚人物以群体的形象跃然纸上,呈现出一种时代氛围。

2010年“五一”劳动节前后,晚报推出了风尚人物——劳模风采,一批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从扎根矿山的普通劳动者到海涂拓荒者和挥泪三尺讲台的园丁,通过记者之笔的深情描述,劳模们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五四”青年节期间,又推出了风尚人物——青年楷模,一批青年创业者、科技精英、公益人物,以独特的形象气质,讲述着一个个既亲切感人,又略带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七一”节,风尚人物栏目专门为优秀共产党员“腾出”版面——先锋人物,用他们的动人事迹,净化人们的灵魂,丰富时代人物的画廊。

理念创新,打破常规,让风尚人物升格为头版封面人物。绍兴晚报在处理风尚人物报道中,以“高调”做法,凸现风尚人物的闪光点,从而让风尚人物成为时代英雄,市民偶像。

去年8月,绍兴市公布了首批十名道德模范。晚报编辑部当即决定推出风尚人物道德模范特别版——封面人物版,从8月11日起,每天在头版刊发一位道德模范的报道,以人物大照片、人物名片(事迹简介)、文明寄语(道德模范的获奖感言)三块内容,浓墨重彩地宣传讴歌道德模范。公交司机、孝顺媳妇、马路交警、公安法医、基层党员、水务尖兵等道德模范成为封面人物和“明星”。(作者单位: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