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微博虚假信息传播的新问题与应对

2011-04-26 20:50:24  来源: 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 禹卫华  
视频加载中...

3.“信息流瀑”现象是虚假信息扩散的一个社会条件

互联网信息传播很容易形成集体认知,一旦形成,将很难被打破,桑斯坦将其称为“信息流瀑”。信息得到不断强化之后,形成群体认知,对于任何个人来说,这种群体认知都代表了无形的群体权威。群体共识以权威信息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迅速散播,?“流瀑”一旦形成,反对声音就显得比较微弱。

微博打拐在短时期形成了强大舆论场,微博用户群体呈现出热情与焦虑交织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博打拐就成为社会的焦点事件、主流议题,当这种认知在网民中间逐渐成型时,后续参加进来的用户的认知与行为就会跟随,打拐信息聚集的“信息流瀑”便生成了。处在“信息流瀑”中的用户渴望更多失散信息能够在微博上发布,以便通过微博的力量帮助与解救受害人。此时,弥漫在群体间的渴望汇聚在网络上表现出另一种“群体极化”的倾向,即希望通过围观的力量解决这个社会问题,也正是这种相对一致的群体心态,使虚假信息有机可乘。

4.议题“碎片化”使微博虚假信息未受到足够重视

当传统媒体还在深入调查打拐问题的时候,微博的焦点议题已经转移到其他与打拐毫不相干的地方了。微博的“碎片化”表达方式导致了议题发展过程的“碎片化”,这种议题“碎片化”的主要表现是:①议题焦点转移过快;②单位时间里议题的转换方向不定;③同时存在多个舆论场;④关注的议题差异较大;⑤舆论场转移消散后,对这些事情的关注就急速降低,不再能够形成新的舆论波。当舆论波过去以后,焦点议题带来的舆论热度降低了,打拐虚假信息几乎是在打拐舆论的后半段才慢慢被人关注到。当人们重视这些虚假信息的时候,舆论热度已经大大降低,即使这些虚假信息被曝光也未引起像“金庸去世”这类假新闻的舆论反响,也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5.微博“自澄清”机制启动慢且存在瑕疵

“金庸去世”事件使人们对于微博的“自澄清”机制有了比较近距离的接触,有些研究者认为微博会通过自我发现并能澄清虚假信息。事实上,“金庸去世”事件呈现出来的微博的“自澄清”机制有很多条件限制。首先,微博的“自澄清”机制与传统媒体的几位知名人物密切相关,比如,闾丘露薇站出来辟谣;其次,金庸属于社会名流,经常参加各类活动,微博用户可以轻易获知其个人行踪,对有关其的虚假信息的核对相对比较方便。

微博打拐过程中的虚假信息只是在传统媒体展开调查之后才被微博重视,传统媒体核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广泛传播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微博的“自澄清”机制或许是一种选择性迷思,是有条件的--对于大家熟知的议题,比较容易启动“自澄清”机制;对于那些范围更加广泛的信息,“自澄清”机制就难以启动。由此看来,“自澄清”机制不可能天天启动,也无法对所有的问题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