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我的生活要“联网” 我还想更懂新媒体 调查中,67.93%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在自己的生活中“非常”或“比较”重要。 对于“网络让我的生活更丰富了”、“网络可以让我跟亲朋好友的联系更加紧密”、“ 网络可以让我学习新东西更方便”等三个问题,均有超过八成的人表示同意。 来自甘肃陇南的王彦峰,亲身经历了网络对自己生活的改变。中专毕业的他今年26岁,2008年来到北京,通过一家求职网站,他找到了一份金融企业的工作。如今,每天利用网络处理客户电子保单等已经成为生活常态。他觉得自己“已经离不开网络了”,“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我们都非常需要它”。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德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互联网应用是一个发展和扩散的过程,“这个扩散实际上是非常明显的,年龄由小到大,文化程度由高到低,一层一层像波浪一样,是典型的递进式扩散”。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很多年龄较大的受访者表达了对学习上网的热情。安徽宿州的赵先生初次来京,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他觉得“不会上网真是不行”,“回家以后就让孩子教我上网”。 “总体来说,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人口之间的知识沟还是在变小。”姜奇平说,“举个明显的例子,进城务工人员比城里人更强烈地感到从电话联系到网络联系带来的价格的优惠和便利,而且已经意识到了上网的必要性,所以大部分人才会主动向网络靠拢。” 然而,胡泳也表示了他的忧虑:“互联网可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跨越地域的限制,却不能跨越阶层的限制。”在他看来,“如果现实中的‘界限’没有解决,比如城乡二元体制,想单单依靠互联网弥合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的‘裂痕’是不切实的”。 采访中,聂小权的一句话颇耐人寻味:“网络能让我看到招聘会的信息,却不能让我靠上网找到工作。” 如何才能让进城务工人员更充分地分享新媒体带来的福利?姜奇平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资费要下调,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上得起网。其次,宽带要大幅度增加。因为购买个人电脑目前看来对于农民来说,门槛还是太高,还是要尽量在手机上网这个层面,为进城务工人员接触新媒体提供便利。最后是发展新技术,设计更有亲和力的界面,这样进城务工人员学习起来才会更容易。(杨丽娟 秦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