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新闻眼 > 正文

进城务工人员新媒体使用情况:农民工的网络生活

2011-03-22 14:28:19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一根网线,一只鼠标,聊天、购物、发微博……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这已是大多数城市白领日复一日的“标准生活”。

然而,对于那些来自边远农村、漂泊在城市边缘、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进城务工人员来说,互联网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如何使用互联网?他们对于网络又有着怎样的认知?

日前,笔者赴北京市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等地劳务市场及门店,随机对106名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爱上网

多选网吧和手机

受访的106位进城务工人员多来自河北、四川、山东等地,年龄最大的50岁,年龄最小的16岁。其中,30岁以下,即1980年之后出生的占66.98%,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接近七成。总体来看,年龄偏低,学历较高。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认为比较符合现实,“目前,进城务工人员有年轻化的趋势,文化水平也在提高。”

86.79%的受访者在过去的3个月中使用过网络,其中“每天”或者“每周两三次”上网的人占近八成。不过他们每天的上网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比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每天2.6小时的中国网民平均上网时间短得多。

今年43岁的聂小权,10年前从山西运城来到北京,现在一家保健品公司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朋友的指导下开始用手机上网,并渐渐形成了习惯。“我不抽烟不喝酒,工作也比较辛苦,没事上上网,可以解闷,不过上的时间也不长。”

调查发现,受访者中,利用网吧和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其中网吧的提及率为42.39%,手机紧随其后,为40.22%。

曾燚鑫在北京一家打印店工作,几乎每天都去网吧,他觉得“网吧不算太贵,还可以玩很多大型网络游戏”。

而来自四川广元的梁金怀有一台二手台式电脑,但他透露,这是2002年为了给女儿学计算机买的,身边的朋友基本都是用手机上网。在他看来,手机打字、看新闻“不太方便”,大家使用手机是因为“专门买电脑太贵了,这年头手机本来就是必需品,如果顺便还带上网功能,那也不错”。

在姜奇平看来,进城务工人员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较高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他举例说,上海移动曾经做过调查,发现第一批使用手机上网看电视的人中,比例最大的不是白领,而是进城务工人员。正是手机媒体的移动特性,满足了这批“城市边缘人”随时随地获得信息的需求。

更多>>传媒聚焦
更多>>图说传媒
更多>>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