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新闻眼 > 正文

网络春晚连办6场:网络文化其实是一种“混搭”

2011-02-09 15:00:06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网络和春晚,谁是流行制造第一人?

网络已成主流和精英文化不能忽视的部分。今年的央视春晚上,“给力”、“浮云”等网络热词屡次穿插在小品和主持人的串词中。不少网友还在春晚直播前发起投票,猜测哪个明星或主持人最先引用网络热词。最终,黄宏小品中的那句“嫂子真是太给力了”,成为兔年春晚第一个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节目。而首届网络春晚,以总计6场10多个小时,高调接棒央视春晚,将春晚中来不及整理的网络流行捧成主角,也足见网络文化对传统年俗的影响力。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完善普及,网络春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传统民俗文化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都应该成为网络春晚的主角。一位网友则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络春晚板块中留言:“哥看的不是网络春晚,是网络文化。”传统和网络似乎有点矛盾的两者,共同描绘出网络春晚的样貌。是春晚的仪式感传统感强一点,还是网络的时尚感草根感多一点?网络春晚究竟该办成什么样?

网络文化其实是一种“混搭”

有人评论说网络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混搭”,网络上精英与“草根”共存。作为网络文化的载体,网络春晚应该是明星与“草根”的同台聚会。以往说到网络、拍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纯草根”。网络春晚也就成了“山寨春晚”的代名词。其实,“草根”是网络的特点之一,但不是全部特点,网络春晚也不等同于“山寨春晚”。恰恰相反,那些来自网络的创意,显示了民间的创造性,以及“草根”希望和主流明星平等竞技的愿望。有网友为网络春晚下定义:“明星和‘草根’共存,并且明星‘草根化’、‘草根’明星化,才是网络春晚。”

网络春晚首届6场的高调,在彰显网络创意的同时,也向传统晚会的艺术样式以及灵感来源发起挑战。网络和春晚,谁是流行制造第一人?“春晚最牛钉子户”赵本山,今年在小品《同桌的你》中自嘲“别提赵本山了,年年都上春晚,我最不爱看他了”。面对小品王,很多观众的感情很复杂,但不得不承认,众多小品瓜分网络热词,在除夕夜“借春晚大锅,炒网络冷饭”时,唯有赵本山的小品还能自创流行语。“此处省略n个字”眼下已经成为兔年春节拜年短信以及不少网站论坛的热词。

创意就是创意,不管来自春晚小品王,还是网络上哪位路过打酱油的小哥,给力不给力只在乎创意本身,而非创意来源。网络春晚的出现,是网络向春晚以及更多的既有演艺形式发来邀请函,传统需要经典传承,也需要加入属于一个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感动。“英雄不问出处”的网络文化,已经从“恶搞”和“口水”,进化成在乎感动在乎创意的原创力量。相反,如果传统晚会因为借鉴网络创意而疏于自身的创意,那么最终它反而会退化,那些拿来主义的创意,因为失去了感动,也只不过是一堆“口水”。

(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