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网络专家学者从业者新春一席谈 互联网温暖全社会

2011-02-02 18:57:35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杨 佳  
视频加载中...

网民每时每刻都在网上传递着人间温情;互联网在守望相助中温暖社会、聚合人心,特别是促进各阶层之间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

诚信、健康的大环境,会使理性、温暖和爱心得到持续生长和放大,而虚假、暴戾、被“水军”利益操纵的网络环境,只会导致网络空间的日益妖魔化

互联网的社会建设功能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互联网不仅是伟大的技术革命者,而且是伟大的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在互联网中国投入公共应用的16年中,我们能够看到,信息技术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科学发明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时段,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着社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方式。互联网技术正在开掘着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潜能,正在将这种基于个体生命的创造能量集成在公共利益的共享空间;互联网不仅呈现出深刻的社会批判的功能,而且呈现出强大的社会建设功能。

胡彬(天涯社区总编辑):汶川地震之初,天涯社区有个很热的帖子,一位女网友发起“不打电话”行动:“我们没有更大的本事帮助灾民,但我们可以把有限的电话线路留给那些急需救援的人……”从几年前徐本禹感动中国到前不久“最美支教女教师”,从“不穿马甲的网民县长”构建政通人和小环境到“交警日记”引发“理解万岁”共鸣……互联网对社会和谐的贡献不胜枚举。人心向善、大爱集结,互联网正成为展现社会道义和民族凝聚力的最佳平台,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祝华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以微博客为例,近一年来,既有某些当事人利用微博维权,引爆一些突发事件;也有公安微博群在嘘寒问暖,拉近了警民关系。网民每时每刻都在网上相互传递着人间温情;互联网在守望相助中温暖社会、聚合人心,特别是促进各阶层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

做好网络舆论“把关人”

胡彬:互联网上负面信息似乎更容易流传,这不奇怪。负面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能把负面转变为正面。只要尽力去转化,负面就会越来越少,阳光和温暖就会越来越多。网上的偏激乃至过激情绪,有话语表达能力的原因,也存在着网民如何把握好自由与自律的尺度。绝对自由、没有自律、无法无天的互联网,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祝华新:中国网民已经达到4.57亿,平均每天上网2.6小时。今天阅读纸媒还能达到每天人均2.6小时吗?已经不可能了。再看一组数据:我们有3.53亿人使用即时通讯(QQ和MSN等),2.95亿人使用博客,1.48亿人使用论坛/BBS,还有6311万人使用微博客。互联网这个新兴舆论场,就“体量”和传播力来说,恐怕已超过传统媒体。网站编辑、版主和管理员,作为虚拟空间的“把关人”,担负的社会责任丝毫不亚于传统媒体。他们整体的年龄较轻,文化积淀和政策水平未必赶得上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如何运营好互联网这个“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倡导网民平和理性发言,努力厘清事实真相,促进社会和谐,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职业要求,更是全社会文化建设、社会管理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高钢:在互联网形成的新的社会关联之间,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相互间的了解、关怀、互助、宽容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共鸣。

“意见领袖”要用好“话语权”

高钢:互联网决不是冰冷的技术体系,它带给我们温暖的人情,带给我们真实的希望,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带给我们务实的应用,带给我们审视自身潜能与缺陷的理性,带给我们即使是为成全自己的追求也不能不去深思的作为人的社会责任。

祝华新:在很多突发事件和热门话题中,知名网友经常拥有很大的“话语权”。比如,中国“飞人”刘翔的新浪微博“粉丝”超过1000万,如果30%的人在线,他的一句话也会立刻被300万人听见。需要提请网上“意见领袖”用好自己的“话语权”,给公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感受带来更多暖意。不要把互联网变成宣泄一己之怨和个人成见的垃圾箱,像郭德纲、周立波、那英的一时失言,既伤害公众感情也损害个人形象。

胡彬:网络从业者、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有义务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共同建设一个文明守法、诚实可信、积极健康、互爱互助的网上家园。诚信、健康的大环境,会使理性、温暖和爱心得到持续生长和放大,而虚假、暴戾、被“水军”利益操纵的网络环境,只会导致网络空间的日益妖魔化。

真正自发的网络民意大都是善意的,即使批评也会讲道理,需要警惕的只是那些不良中介为谋利而制造出来的虚假民意。今天,我们急需培育尊重法律和法制的社会氛围,急需建立起可靠的信用体系。

至于传统媒体,更应当坚守底限和社会责任,少做捕风捉影、火上浇油的事。

(王舒怀 鲁子奇整理)

温暖案例1

网友留言发出后的24小时

“寒冷的冬季里,我们小区居民的心也冷了!”2010年12月17日,网友“点小点”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给河北邯郸市委书记留言反映,他家居住的小区因热计量表安装存争议,被人掐断了暖气。负责办理网友留言的邯郸市委社情民意办公室即刻将网友投诉进行了交办。经市公用事业局现场调查,问题根源在于小区物业公司私自对该小区二期拒绝交纳热计量表钱的用户停暖。

时已入冬。为尽快解决居民取暖问题,该局热力公司立即协调开发商先行垫付热计量费用,决定由公司保障居民取暖,2011年再进行热计量的改造安装,并马上派人到达现场打开了用户的暖气阀门。从网友写下留言到迎来供暖恢复,一切不过十几个小时的时间。

办理网民留言,现在正成为全国各个省区市党委和政府发扬民主、问政于民、推动发展的崭新方式。四年来,从里弄小巷一盏路灯的修缮,到一个省份公务员考试的规划安排,陆续已有2万项各地网民诉求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栏目上得到领导重视和解决。

勿轻小事,小隙沉舟。牵涉群众切身利益的事看起来很“小”,却关乎人心的凝聚。

——人民网记者 杨 佳

温暖案例2

贴身服务的公安微博群

公安系统微博在2010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被媒体和网民亲切地称为“公安微博冲击波”。

2010年2月,广东开设我国首批公安微博群。7月,北京市公安局公共关系领导小组成立;8月1日“平安北京”官方微博在新浪网开通,20天内访问量突破210万人次。把互联网作为警民公共关系的新平台,赢得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信任。各地各级公安部门的微博群随后在人民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平台相继出现,目前仅新浪微博中带有“公安”标签字样的就已经有900余家,广东省公安厅“平安南粤”微博粉丝已超52万人。

服务细节关乎成败。“平安北京”在周末和节日提示易出现车行不畅的路段,还经常在周末对可能拥堵的路段用图示说明如何绕行,殷勤解释道路施工及禁限行措施,同时发布店庆打折促销活动出行等提示。2011年,逾700家省、市公安微博直播各地春运动态。

公安微博不仅在信息发布、警情通报、安全常识推广等常规工作中耐心细致,更在突发事件中大显身手。2010年8月,北京、济南两地公安民警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通力配合,经过近12个小时,成功解救网友“苏小沫儿”。这一行动在“济南公安”官方微博中进行了直播。网友“陈锋QIYI”说:“开始觉得无聊玩微博,但后来看了这个才知道原来微博真给力,这种力量叫做微力量。”

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问题也会在新兴网络载体上逐渐暴露出来。如何通过微博等形式沟通上下,赢得话语权,就显得非常重要。

公安微博大量成功的案例,不但树立了各级公安机关的良好公众形象,也充分说明,微博能够成为新时期温暖社会关系的纽带。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单学刚

温暖案例3

玉树地震中的微博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在微博上,无数中国人为灾区祈福,为家人报告平安,为救援加油,为赈灾出谋划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那些赶往第一线的救援队伍、新闻媒体以及慈善组织,也通过微博客及时发回现场消息。

地震发生后不到1个小时,新浪微博中有关“青海地震”的话题数量已达数万篇,并以几何的速度快速增加。截至4月21日,有关“青海地震”的微博话题已经超过100万个;截至4月23日12时,新浪微博发起的“传递微‘博’之力为青海祈福——转发点亮绿丝带”活动,得到逾65万博友的响应。

如果说汶川地震中,BBS在灾情传播和情感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玉树地震则让微博客一显身手,与传统媒体配合,提供了海量的第一手信息。诚如网友所说:正是这种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成就了万众一心的玉树抗震救灾;也正是这种精神,让“玉树”成就了微博传递的高潮。

祈福、救援、募捐,让全国网民对骨肉同胞的爱通过网络荡漾到整个社会。面对灾难,微博不仅仅是信息沟通的纽带,更是传递爱的使者。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王金丽

温暖案例4

农民工翻唱《春天里》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2010年初秋,两位“漂”在北京的农民工歌手刘刚和王旭光着胳膊,在狭小的出租屋内翻唱了一曲《春天里》,朋友将这一幕记录下来并传到网上。

谁也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段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和包装的即兴演唱,却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短短一天时间,点击率就超过了20万。经过多位明星的力荐,视频点击率很快突破了1000万。“农民工春天里”连续多日占据百度“搜索热词排行榜”,并最终接到了央视兔年春晚的邀请。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首歌后边出现了“史上最文明、最干净的跟帖”,没有网上常见的愤世嫉俗和相互攻击,只有深深的感动。在那粗犷沧桑的歌声里,不仅有草根阶层的辛酸呐喊,更充溢着难以磨灭的生命激情。网友说:“这首歌之所以广受网民热捧,不是词写得多么无可挑剔,曲谱得多么完美无缺,也不是两位农民工有着天籁般的声音,而是通过两位来自底层的农民工的深情演绎,让人们从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产生强烈的共鸣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朱玉萍

温暖案例5

天涯社区发起“史铁生之夜”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离开了人世。他以生命的名义一次次对抗死亡,以惊人的毅力书写了生命的奇迹。

门户网站、知名论坛很快推出了史铁生专题。2011年1月4日,是史铁生的60岁生日,京沪两地网民自发举行追思会。他们在各自所属的论坛发起了活动,组织者要求大家不要带花圈、挽联,而是带着献花和回忆,在留言卡上写下追忆和思念。

1月6日,曾与史铁生有过多次合作的《天涯》杂志社也宣布,将与天涯社区举行“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其它省份的作协和文学爱好者也踊跃响应,纷纷借助网络平台发起各种纪念活动。6日晚,全国20多个省份的100个站点同步举行了追思会,共有1万多人参加。

在一场场朴素的追思会上,只有作品朗诵。天涯社区当晚通过网络直播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史铁生追思会,网友同步跟帖,点击量达到10万。

史铁生的精神在互联网上生辉。成为网民的情感纽带。

互联网理应是这样一个充满真诚和理想的地方。

——天涯社区管理员 天涯小雪

温暖案例6

神帖《我爱我的祖国》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前夕,2009年9月7日,天涯社区网友“晨歌牧马”发帖《“我爱我的祖国”也可如此丰富表达》,迅速引爆网友澎湃激情。

网友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流行文化样式,跟风朗诵这首传统诗歌。从CCTV版、黄梅戏版到各地方言版,从孙悟空版、变形金刚版到樱桃小丸子版,还有伦敦音版、西班牙语版,不一而足。截至9月26日,此帖共有280多万的点击量,10000多回复,诞生了200多个朗诵版本。人们朴素的爱国情怀融入到多元化的表达形式中,在反复的吟唱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铺展开来。年轻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庆祝祖国生日,为自己国家的伟大进步感到由衷的欣喜,对个人和社会的明天抱以乐观的期许。历史记住了1984年国庆北大学生的“小平您好”横幅,若干年后,翻检互联网,这个诗歌朗诵帖会不会还被人忆起?

近年来不少社会热点事件中,一些民间疾苦在网上被放大,网络似乎充满悲伤和愤怒。其实,互联网上充满温情。这篇“神帖”,就是草根网民的集体狂欢,更是新生代爱国热情的集体释放。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胡江春

温暖案例7

“让爱回家”点亮QQ行动

“过年难,回家累”成了每年春运的关键词,对此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了网上倾诉,从铁道部两次开发布会共同回应“买票难”问题,就可以看到舆论压力的强大。而普通民众以点亮QQ图标的方式,抒发了游子的离乡情愁,更表达了对旅客顺利返乡、合家团聚的美好祝福。还有的“京漂”、“校漂”族表示,“如果不能回家,就让爱回家!”虽然留在他乡过春节,他们也希望点亮图标,“让朋友们知道我在线,我也想家”。当网友“让爱回家”的QQ图标一片一片亮起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感受到的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在小小的桌面浓到无法化开。

曾几何时,即时通讯(IM)软件的图标,变成了网民集体意愿的表达方式,从汶川地震、抵制“藏独”、南方雪灾到2011春运,都有网民无声呐喊的身影。在奥运期间,鲜艳的五星红旗几乎插满了MSN的每一个角落,“Love China”是全球华人、华侨共同的心声。

腾讯网“点亮QQ图标,让爱回家”的活动页面,展示了从火车票购买到过年回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迄今点亮图标的网友已经超过了200万。随着春运高峰的来临,预计未来几天这个数字还将大幅攀升。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庞胡瑞

温暖案例8

上海胶州路火灾花祭和大爱

2010年11月15日下午3时左右,上海胶州路一栋28层教师公寓发生大火。在短短的5个小时里,网络上出现了多达1100篇左右的相关报道。各大新闻网站快速反应制作了黑底专题,开辟了哀悼逝者献花通道。知名论坛换成沉重的黑色,每一个网民都在网络默默表达他们的悲伤。火灾发生的一天时间里,共有10万网友参与网络哀悼活动,而天涯社区的哀悼专题一天点击量达到20万。

网上有张照片广为流传:一条叫“晶晶”的金毛犬趴在火灾公寓的道路上,不吃不喝地等待自己的主人,默默注视着起火大楼,一直在流泪。它被网民称为“守望犬”。

火灾后的“头七”那天,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与10万上海市民一道,来到火灾现场送别遇难者。灾难牵动着每一个网民的心,无论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还是各地矿难,互联网瞬间喷发的网民爱心总能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抚慰灾难带来的伤痛。每一幅救援的画面,每一个捐款的场景,都演绎着众志成城,宣示着大爱无疆。这是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的力量之源。

一场大火,检验一座城市的市民素质,也映射出一个国家的网民温情。

——天涯社区管理员 应剑群

案例推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天涯社区

本版制图:王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