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女记者张俊兰:一次采访,一生奉献

2010-05-28 10:39:58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朱虹  
视频加载中...

三赴凉山建起希望小学

自“凉山纪行”发表的那一天起,张俊兰的电话就开始不停地响,读者来信堆成一座小山。读者来访不断:年过7旬的老人来了,拿出节衣缩食省下的养老金;老师们来了,送来孩子们自愿捐献的零用钱;蓟县的农民来了,带来几角、几元聚在一起的捐款……那时,在天津的12个郊县,每天都有情系凉山的主题活动在进行,参加扶助凉山的读者达数万人。

张俊兰和同事们一起接待大量读者来访,接受每一笔捐款捐物,登记入账。下班后,她一针一线缝制邮包,第二天一早把读者捐献的衣物、文具送到邮局。连续3个月,她每天工作时间在13个小时以上,两次病倒,却从未停止工作。

扶贫从何着手?张俊兰和同事们商量在凉山建一座希望小学。

经过3个月的忙碌,1997年12月28日,筹建一座希望小学的资金已经到位。1998年1月,张俊兰第二次启程去凉山。她的背包里装着一张167253元的银行汇票和筹建希望小学的方案。同年8月,张俊兰第三次赴凉山:一座崭新的校舍已矗立在凉山布拖县亚河村海拔2800米的山地上。300多个穷困的凉山彝族孩子终于告别了昔日四面透风、随时可能倒塌的校舍。

那次告别凉山,汽车驶离布拖县时,彝族父老乡亲、男女老少用高亢、苍凉的歌声为她送行,张俊兰泪如雨下。

“乡亲的歌声一直回荡在我的记忆里,呼唤我一次次踏上归程。”张俊兰说。

她为凉山所做的一切感动了各地各界人士,他们长期委托她在凉山助学、扶贫。从那时至今,张俊兰每年如期抵达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