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女记者张俊兰:一次采访,一生奉献

2010-05-28 10:39:58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朱虹  
视频加载中...

张俊兰和凉山的孩子们在一起。

【阅读提示】

因为13年前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次采访,她从此将全部精力和感情投向了这片土地和人民。13年里,她18次深入凉山山区寻访资助孤儿,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建起24个孤儿班,帮助1200多名学龄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她就是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

5月24日,天津日报女记者张俊兰第十八次走进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带去了粮食和学习用品,去看看自己一手筹建的孤儿班。1997年至今,她受社会各界委托在凉山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建立了24个孤儿班,帮助1200多名学龄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凉山投入扶贫助学资金累计超过1000万元。

一次扶贫采访改写后半生

13年前,中国记协、国务院开发办、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组建“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记者分赴全国各地贫困区。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作为成员之一,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她没想到,此行改写了自己的后半生。

凉山的贫穷和落后让她触目惊心: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衣衫褴褛的男女老少赤脚走在山地上,他们住的是阴暗潮湿、四面透风的土屋或茅屋,而且人畜混居。在布拖县瓦都乡菲铁村,她看到一家人正在地里忙碌,3个孩子和母亲都衣不蔽体,在凉风中发抖。

贫困导致教育落后,校舍多是危房,师资力量薄弱,失学的孩子很多。凉山孩子读完小学和初中很难,读完高中更艰难。中学毕业之后,即使能考上向往的学府,一些孩子也没钱报到、无法继续深造。

回到天津以后,张俊兰时常梦见凉山的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闭上眼,就会听到山寨里的土鸡在黎明前发出的啼叫。她一遍遍问自己: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她昼夜不停地写作。1997年10月9日开始,张俊兰的5篇“凉山纪行”系列报道先后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