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第十届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郭志丹参评材料

2010-05-18 21:49:06  来源: 东南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郭志丹(闽西日报社)

 

推荐单位

闽西日报社 

类别

(请划勾)

记 者

( √ 

新闻节目主持人

  

新闻播音员

  

编 辑

  

新闻评论员

  

新闻节目制片人

  

校 对

  

姓名

 郭志丹

性别

 

出生年月

19554 

民族

党派

 中共

    

福建龙岩

职务

副总编

职称

 高级记者

新闻

工龄

24

单位

 闽西日报社

手机

 

地址

 龙岩市登高东路155

邮政编码

364000

 

获奖作品

1件)

 

发表时间

体裁

农户受益 总理满意

2006928

 消息

何时获何奖

获奖等级

20076月获福建新闻奖

二等奖

 

经所在单位公示并认真核实和研究,该参评者的申报材料情况属实,同意推荐参评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所在单位盖章    推荐(报送)单位盖章  设区市委宣传部盖章

2010           2010年 月 日         2010  

推荐单位地址

 龙岩市登高东路155

邮政编码

 364000

联系人

 林琳

电话(手机)

 

推荐单位

闽西日报社

作者姓名

郭志丹

作者工作单位

闽西日报社

作品标题

农房统保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举措户受益总理满意

作品刊播单位

闽西日报

刊播日期

 2006928

作品字数或时长

960

作品体裁

消息

推荐理由(采写简况、作品评价、社会效果、获奖情况等)

《农房统保,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举措——农户受益总理满意》是获福建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也是笔者一组“三农”问题系列报道中的代表作。这组作品并非作者近年来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但影响比较大,为福建全省663万农户农村住房保险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房统保工作龙岩市开展得比较早,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进展不大,2005年下半年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房统保对增强“三农”保障的民生意义,经过认真采访,在本报刊发了一组系列文章,全面系统地介绍龙岩市开展农房统保工作的现状和困难。新闻见报后,引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此后龙岩市政府作出决定,于20063月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出资,为全市67.17万农户每户按3000元保额,统一投保。2006年五六月份闽西连遭台风暴雨袭击,农房毁损严重,特别是永定县里兴村贝溪村房屋遭到毁灭性的损坏,困难时刻保险公司为受众群众提供的2000多万元重建资金,在灾后重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年6月,温家宝总理前来检查抗洪救灾工作,龙岩市的做法引起了总理的关注。由此,福建省加快了龙岩经验的推广力度同年8月省政府正式发文为全省663万农户实施农房统保,并将保额提高到每户5000元。当年9月,抗洪抢险工作取得阶段新成果后,作者再访里兴村,写出这篇消息。不久,在中国保监会的推动下农房统保工作在浙江、山东等省市展开。

 这篇消息写得言简意赅,新闻时效性强,新闻事实重点突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线条清楚,见人又见事叙述生动,用简短的篇幅反映了一个民生的大事件,是一篇反映重大题材,推进“三农”保障,又具有自己特点的新闻佳作。这篇消息2007年获福建新闻奖二等奖。农房统保工作被评为当年的闽西十大新闻;并成为龙岩市重要的工作品牌写入市党代会和市“两会”的工作报告;农房统保工作作为闽西的一大新闻亮点,引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的关注,并刊播了数量不少反映龙岩农房统保的新闻。

新闻路上的追梦人

--闽西日报社郭志丹参评材料

荣誉称号:2000年获第三届福建省新闻“双十佳”提名奖,2003年获市宣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三届“市管拔尖人才”称号,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第四届“市管拔尖人才”称号,1998年获闽西新闻“双十佳”,1999年获闽西新闻“双十佳”。

作品奖项:近十年来,获福建新闻奖16项,其中特别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1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党报好新闻三等奖1项;获全国行业新闻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全省行业新闻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闽西文化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地市报广告作品奖4项。

任现职以来有近20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5篇发表在全国核心刊物《新闻战线》上。获福建新闻奖论文奖2项,获中国地市报论文二等奖7项,获中国地市报广告论文一等奖3项。

在闽西日报社工作20多年,无论是担任总编办主任、还是担任副总编,对工作、对事业,郭志丹同志始终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一串脚步踏出一串歌,一串脚印留下一串苦与乐。透过那些精心采写、力透纸背的文字,圈里圈外的人都能感知到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的理想追求。他以一个耕耘者的姿态,在新闻路上笔耕不止、追寻梦想的人生。

激情燃烧的讴歌者

他担任副总编已经有十个年头了,但始终改不了记者的“作派”,深入基层、下乡采访是他的家常便饭,“我自始至终就是一名记者”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说:“把新闻实践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追求思想性与新闻性的完美统一,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梦想。”《生命卫士--龙岩"120"》、《饶才富担任营业所主任十八年 经手贷款三千笔分分见效益》、《人民的好财神》、《一根毛竹立产业 万余农民喜增收》、《古田成为全国首个"三农"综合保险覆盖镇》……一篇篇沉甸甸、包含深情的消息、通讯见诸报端,让人们领略了他的新闻敏感和深厚的写作才华。

关注民生深入基层,坚持新闻“三贴近”是郭志丹同志的一贯作风。2006年,他在一次采访中敏锐地发现,龙岩市农房统保工作在强化“三农”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经过深入采访,他采写了《农民受益 、总理满意》等系列新闻,其间省政府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全省的农房统保工作,并提高了政府对农民的补贴标准、提高了保额,此举惠及全省663万个农户(不含厦门市)。国家保监会也充分肯定了龙岩的做法,随后农房统保工作在浙江、山东等省市迅速推开。2009年他采写的上杭古田开展"三农"综合保险的新闻,受到新上任的省委书记孙春兰的肯定,并作了"很好,在革命老区先行先试更有意义"的批示。

擅长写典型人物、先进人物是郭志丹从事新闻写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1997年至1998年间,经他具体策划和执笔采写的通讯《人民是父母、病人是亲人》、《生命卫士--龙岩"120"》以及系列评论在闽西日报率先发表后,龙岩"120"急救中心的事迹迅速推开,并获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发出通知要求开展学习活动,龙岩"120"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饶才富,是郭志丹深入基层采访时发现的另一重大典型。1998年初,他到曾经工作过的新罗区红坊镇采访,偶然听说农行红坊营业所主任饶才富放出的第三千笔贷款即将安全收回。联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新闻题材。随后他深入红坊采访20多次,执笔采写了人物消息《我市出了一个全省农行系统的先进典型》和通讯《人民的好财神》。饶才富的事迹见报后,朱镕基总理办公室对饶才富事迹宣传作了批示;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不仅亲自作了批示,还主持了饶才富事迹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并在会上作重要讲话。饶才富成为闽西由中央领导主持在北京作专场事迹报告会的第一人。本报刊发的通讯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十几家有影响的媒体采用。饶才富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接见。2007年春节期间,温家宝总理还特地委托国家银监局的领导派人前往看望慰问饶才富。

勇于创新的策划者

近十年来是闽西日报社各项事业发展最好最快,也是版面改革步伐最大的一段时期。这期间,郭志丹同志受报社党委、编委的委托,先后数次参与并具体主持了《闽西日报》改扩版方案制定。在工作中,他注重实际,勇于和敢于创新,每一次的改扩版方案都得以顺利通过实施,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贴近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对打造品牌栏目情有独钟,在他认为,品牌栏目的建设,是形成报纸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是把党报打造成让党满意、让群众喜欢的主流媒体的重要举措。身为副总编辑的他,对自己分管过的政文部、经济部更是高标准、严要求,历次改版中策划推出了不少适应时代潮流、适合读者品味的栏目,“经济大观”、“农村视野”、"消费时尚"等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

2010年2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西和老区人民一起过大年,根据市委领导的部署,闽西日报社临时取消了全国报业春节休刊三天的惯例,他作为带班领导,铆足干劲,沟通协调,严把关口,每天带班到凌晨三四点钟,不仅及时刊发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西的所有新闻,还及时组织记者到上杭古田、永定土楼及全市各地采写一批反映闽西干部群众学习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加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稿件,较好地配合了市委的学习宣传活动,受到市委领导的肯定。

这两年来,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古田会议八十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中,按照报社党委的统一要求,他精心组织分管部室的采编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作品还获得福建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2009年,为做好闽西日报创刊六十周年的宣传活动,根据报社党委的安排,他负责宣传报道的总策划,先后开设了"我与闽西日报"征文、"读报有奖“竞赛、”一个甲子的历程--报史回顾"等栏目,有声有色,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尤其由他直接组织策划的本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多的纪念特刊六十个版,于报庆当天出版发行,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也创造了闽西日报创刊以来的多项"之最"。

乐于奉献的耕耘者

作为分管记者部的领导,他十分注重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近年来,闽西日报先后开展了"听民声、访民情,党报记者在行动"、“访民情、听民意、帮民富、保民安”、“兴产业、建新村、构和谐--党报记者下基层”、 “夜宿山村问三农”等采访活动,他不仅是策划者,还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去年他到闽西海拔最高峰的黄连盂山下新罗区小池镇的革命基点村牛眠石村采访,为了客观反映这个曾经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基点村,因为气候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又缺少致富门路,至今仍生活在贫困中的现状,他不辞辛苦,步行十几公里,了解掌握了大量的一手素材,采写的通讯《村民盼富路何处》见报后,许多市、区领导到该村了解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该村的路已修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就此,市委领导曾多次表扬闽西日报记者深入基层的"战地记者"精神和作风。

为了分管好经济部的工作,他努力学习探索经济报道的客观规律,并和经济部的同志一起经过慎重研究,向报社提出了经济版改革的方案和实施办法,使经济版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数字堆砌、时效不强、內容乏味、写法八股的一厂一店、一村一校式的陈旧报道模式,增强了经济新闻的指导性、贴近性、服务性、可读性,开设的“经济大观”、“农村视野”、“消费时尚”以及"房产家居"、"阳光车市"等栏目越来越受到读者的认可。在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经济大观"充分利用有限的版面做活做精报道,既宣传解读中央的决策部署,介绍我市企业变危为机,应对困难的成功经验,又实事求是反映一些经济实体在发展中遭遇的难题和困境,有事实、有分析、有对策,有深度、有高度,有新意,取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面对未来,郭志丹同志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没有陶醉,而是将目光瞄向远方。他说,新闻没有止境,创新没有止境,发展没有止境。在新闻的征途上,他永远是一个充满战斗激情的士兵,怀揣梦想,不知疲倦,一步一个脚印往前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