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第十届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张朝辉参评材料

2010-05-18 21:42:11  来源: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张朝辉同志事迹简介

张朝辉,男,1970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主任编辑,海峡都市报副总编辑、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负责人。

1994年8月从寿宁县科委通过招考,进入闽东日报开始新闻从业生涯;1997年8月从闽东日报驻屏南记者站站长、县委报道组负责人的岗位,通过考试应聘到正在筹办的海峡都市报。他重新从一个记者、编辑开始,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努力工作,先后任海都报时政新闻编辑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省外新闻中心主任、总编室主任、总编助理、副总编。2006年3月起,被派往闽南分社负责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全面工作。16年来,他始终坚持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原则,为海峡都市报的创办、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特别是主持海都报闽南版工作后,为海都报在闽南区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余篇次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新闻奖;从记者、编辑到部主任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员工、优秀部主任一等奖;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处级干部;2007年被授予“省海西建立业先进个人”;2008年被省直党工委授予"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2008年被中共福建省委授予"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

一、业务素质高,新闻策划能力较强

1、参与创办福建省第一份都市类报纸,他创新进取,积极探索,刻苦钻研适合都市报发展的编辑思路。1997年,参与创办海都报时,由张朝辉采写、编辑的“经济新闻”和“消费超市”两个版面,有声有色,鲜活贴近,为海峡都市报如何做经济新闻和消费服务奠定良好基础。由于表现出色,他作为业务骨干,于1998年1月被调往新闻部当任要闻版编辑,担负当时新办的厦门封面版的编辑工作,在全国都市报尚无开辟地方版先例的情况下,双头版--厦门封面版实现完全本地化,帮助海都报迅速打开了厦门市场。

2、参与策划“闽北赈灾行动”、“许静姐姐你在哪里”等大型报道,扩大海都报的影响力。1998年夏天,长江和闽江都发生特大洪灾,当时海都报创办不到一年。作为要闻版编辑,他参与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抗洪赈灾的报道,组织记者深入闽北灾区采访,发回一系列现场报道。其中,策划的大型出租车义运捐赠公益活动,造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是海峡都市报第一次大规模的、成功策划的社会公益性活动,为以后类似公益活动积累了经验。他编辑的通讯《殷殷同胞情切切的哥心》获得了中宣部等多部门评选的"98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二等奖。

在1999年参与策划的闽桂两地结对助学的“许静姐姐你在哪里”系列报道,通过两地两家报社联合发起寻找在榕的"许静姐姐",通过这位下岗工人的女儿几年如一日的助学的感人故事,并在两地报社的帮助下,让受助的广西女孩在家乡与许静姐姐圆了相聚的梦,在两地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个系列报道获得了当年的福建新闻一等奖。

作为要闻版的编辑,他具备较强的对舆论监督类新闻的策划和编辑把关能力,所编辑的《66万扶贫款被挪用盖大楼》、《惠安清退200名湖南籍教师》、《17部手机传进福鼎看守所》等新闻舆论监督稿件中,不仅导向正确,而且促进了问题的最终解决的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报道还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广泛转载,均获得福建省年度新闻奖一二等奖。

3、任报社副总编辑以后,他继续发挥善于策划的优势,组织、参与“空中看福建”、“感动福建”等大型活动,打造报纸的品牌。围绕"海西"战略,海都报策划一系列宣传海西报道。他组织各采编部门协调作战,推出众多有影响的报道:当同三高速路通车时,策划了"打开北大门,对接长三角"体验式报道;当省领导觉得海西宣传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够时,一起策划了“建设海西-空中看福建”大型策划活动,从空中的角度,以图片展示海西发展与海西魅力……这些大型策划报道,得到了省主要领导的高度赞誉,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极大地扩大了海西在群众中的知名度、认同度。在分管社会部期间,主持策划的“感动福建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海都-利群阳光助学行动”经过几年的坚持,已经成为了感动八闽的精神品牌和切实帮助贫寒学子的公益品牌。

4、主持策划“追寻八闽救国魂”、“十佳外来创业精英”评选和公益等活动,探索都市报开门办报,实践社会责任。参与撰写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追寻八闽救国魂”大型史诗式报道,不仅报道先烈舍身救国的精神,更是萃取了其中爱国爱乡,建设海西的不绝力量,赋予历史报道以时代意义。这个系列报道获得了中国新闻年度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的三等奖、福建新闻一等奖,撰写的同题评论《拒绝遗忘》还获得了福建新闻奖二等奖。

被派到闽南分社的两年时间,他主持策划了“十佳外来创业精英评选”,连续两届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进行“CCTV中国年度雇主调查榜泉州十佳年度雇主”,至今连续三届举办“企业社会责任榜单”评选活动,引导泉州众多的民企主动担负社会责任。举办"温陵新孝典及温陵十大孝评选"等大型报道,社会反响强烈,读者积极参与,获得党政领导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该组报道还结集出书,被推荐为泉州中小学的乡土读物。在2008年初的冰雪大灾前,他主持在泉州策划了一场"四海一心-千名外来工同吃海都年夜饭"。在外来工集中的泉州市区、晋江、石狮、南安四地五家酒店同时举办年夜饭,让因灾无法回家的1000余名外来工与地方的相关领导一起吃温情的团年饭,场面感人,省市报纸、电视都做了报道。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他主持策划了“一百万爱心工程”大型公益活动,即:捐建一所爱心小学、捐百间教室课桌椅、送万个爱心书包。活动得到了闽南读者、爱心企业的响应,捐款如潮,募集到了爱心款600多万元,还有先后两批价值900多万元的急需物资送抵灾区。“一百万爱心工程”中,一个万个爱心书包及文具赶在了当年六一儿童节那天送到了灾区儿童的手中;百间教室课桌椅在9月上学前也全部到位,一所爱心小学的资金也已筹集到位,汇集红十字公益金,用于福建省对口援建彭州市建设希望小学。2009年春节,张朝辉再次主持策划"情暖回川路"公益活动,发起企业募捐,包了两部大巴送回不去过年的来自震区的在泉农民工回家过年。在2009年5月,地震一周年纪念之际,他认为要继续为灾区的孩子做一些好事,进行更有意义的纪念,他又主持策划了"情牵彭州万卷书筑心桥"活动,发动了200多名志愿者,进入泉州20多个社区、学校,在一周内募捐到了4万多册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并在六一节这天送到彭州的五所中小学。

二、严以律己,刻苦钻研,敬业奉献。

1、严守纪律,严把导向。他作为一个长期在新闻一线工作,经过经济、时政、要闻编辑岗位锻炼,负责过国际国内时事新闻把关,直到副总编负责全面新闻值班的新闻工作者。他十分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通过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政治形势的分析和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提高对新闻的把关意识。尤其是在历次的重大的新闻事件中,他严格遵守新闻纪律,政治敏感性强,把好关把好度,保证了政治立场坚定、新闻导向正确,真正做到了“多帮忙,不添乱”的要求。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深知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他重视道德品质修养,严格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以事实作为新闻的根本标准,不夸大其辞,也不断章取义,片面炒作。在作为编辑、部主任、副总编时,均能以身作则,要求自己和手下编辑记者、部主任严格把好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关。在自己恪尽职守,遵守职业操守的同时,在传帮带新的年轻编辑记者不仅在业务上帮他们尽快成长。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认真做事,坦诚待人,团结同事,乐于帮助别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在每一年度的领导和群众的民主测评中都是名列报社前茅,在从员工到部主任的六年中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员工、优秀部主任一等奖、优秀部主任特别奖。

2、热爱新闻事业,全身心扑到工作中。张朝辉在从事新闻工作中,善于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在采编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了自己的新闻采编管理能力。特别担任总编室主任、总编助理、副总编以来,对现代办报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直接参与了海峡都市报的历次扩版、改版和新闻版块及相应采编机构的调整、制度的建设等重要工作,并主导起草了2001年-2006年海都报的历次改扩版方案设计和各项采编制度的起草工作。他还加强对多方面知识的学习,除了参加各种新闻业务的学习培训外,更参加了国家职业经理人培训,获得国家职业经理人资格,考入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获得了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学位论文《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媒体的作用与管理研究》获得了优秀学位论文。

2006年被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派去负责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工作后,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使海都报闽南版在南福建地区迅速打开局面,报纸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影响力迅速扩大。他大胆改革创新,广告经营通过"代理加事业部制自营"的模式,发行通过"细化区域,精确发行"的策略,使闽南版的发行量从10万多份增长长了15万多份,广告量从不足1000万元,增长到了2009年3600多万元,两项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跨越式增长。

附:

福建新闻奖二等奖以上获奖情况:

《殷殷同胞情,切切的哥心》获98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二等奖、1998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66万扶贫款被挪用盖大楼》获1998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惠安清退200名湖南籍教师》、《本报记者深入"虎穴"卧底暗访警方昨日捣毁连江贩卖儿童窝点》获1998年度福建新闻奖二等奖;

《"许静姐姐"你在哪里》获1999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福州开门整改"一栋楼"》、《不眠中秋夜--地震谣言四起海都报紧急行动》分获1999年度福建新闻奖二等奖;

《黄金国道灯灯不亮车祸频发夜夜惊魂》获2000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追寻八闽救国魂》"大型系列报道,获2005年中国新闻奖的三等奖、福建新闻一等奖,同题评论《拒绝遗忘》获得了福建新闻奖二等奖。

《17部手机传进福鼎看守所》获2005年福建新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