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第十届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刘惠河参评材料

2010-05-18 21:36:33  来源:   作者:   
视频加载中...

闽南日报社刘惠河先进事迹介绍

刘惠河于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福建日报社工作,1996年从福建日报社漳州记者站站长岗位调任中共漳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分管文字综合工作,2001年重回新闻工作岗位,任闽南日报社总编辑,2006年至今任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闽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2006年被评为漳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9年又获得漳州市优秀人才称号,受到中共漳州市委、漳州市人民政府的表彰。2010年被评聘为高级编辑。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刘惠河有1件作品获得全国好新闻作品三等奖,有15件作品获得福建新闻奖,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9件。在总编辑和社长岗位上,他着力营造创新创优氛围,推动报纸不断改版扩版,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增强报纸可读性;着力建设新兴媒体,闽南日报社从只有一份报纸发展到拥有《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和《闽南日报手机报》三种媒体;着力拓展报业经营,广告收入稳步提升,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刘惠河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十年夜班,风雨无阻,他以自己勤勉敬业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

夜班是纸质媒体至关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最艰苦的岗位。10年来,无论在总编岗位上,还是在社长岗位上,刘惠河总是坚持晚上深入夜班一线,白天处理报社事务,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近年来,报社采编人员不断扩充调整,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在这种情况下,刘惠河更是以身作则,把夜班作为培养艰苦奋斗、严谨求实作风的一项重要工作,与值班人员共同探讨业务、研究问题、把关定向。即使是除夕、中秋等万家团圆的日子,他也都坚持深入夜班。3000多个夜晚,刘惠河用自己默默的行动,诠释了勤勉敬业、尽职尽责的深刻内涵。遇到灾害等重大新闻事件,报纸稿件、版面往往经过通宵修改才能最终确定,值班人员天亮离开时,总能看到刘惠河熟悉的身影。2004年,他因过度劳累,不得不住进医院。2006年,漳州地区连续遭到三次强台风袭击,刘惠河调集力量,及时跟进、充分报道,有效地服务了抗灾、救灾工作,报社受到中宣部新闻局的充分肯定,成为唯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防抗台风先进集体”称号的设区市机关报。刘惠河热爱自己的家庭,但是当工作和生活产生矛盾时,他总是坚持把工作放在首位。他的孩子今年即将初中毕业,而孩子读书10多年来,他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他十分感激家人对家事的担当和对他工作的支持。他就是这样,总是把个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奉献给党的新闻事业。

个人作品屡获高奖,报社创优水平全面提升,一张张获奖证书,记载着他在新闻事业上创新创优的足迹。

刘惠河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优意识。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第三年,他组织、编辑的《“三姐妹”集体自杀引人深思》(来信讨论一组)就获得全国好新闻作品三等奖,这难得的荣誉给了他巨大的鼓舞,也从此开启了他执著的创新创优之路。1996年,他和他的同事在省内外新闻媒体中率先把“漳州110”作为重大典型来报道,采写的《人民的110》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他发表在《福建内参》上的《乡镇干部的楷模》得到时任省委书记贾庆林的批示,漳州市委作出在全市范围内向该乡镇干部学习的决定;2002年,他带头采写的《九龙江畔抗天歌》获得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在报社领导岗位上,他仍然坚持带头创新,自己撰写的一些评论、论文也获得福建新闻奖。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刘惠河共有15件新闻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担任总编、社长以来,刘惠河通过完善激励机制等办法,大力推进全报社的创新创优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在他的具体指导下,闽南日报《大众热线》从不定期的、单纯的舆论监督栏目调整成为兼具咨询服务、热点聚焦、新闻报料功能的常设栏目,深受读者欢迎,这个栏目和刘惠河亲自命名、定位、指导的另一栏目《人在城市》都被评为福建新闻名专栏。2001年至2009年间,闽南日报社共有151件作品获福建新闻奖,其中一等奖23件,二等奖57件。

从只有一份报纸到拥有三种媒体,在他带领下,报社走出了一条多媒体运作、多渠道传播、多元化经营的报业发展新路子。

2006年底,走上社长岗位后,刘惠河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增强报业综合实力的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引导大家盯住发展、着眼未来,把握新时期媒体发展的趋势,形成多媒体运作的共识。在不断进行主报改扩版的同时,大力推动新兴媒体建设。报社2007年承办起漳州新闻网,2008年又创办了《闽南日报手机报》,从而拥有了报纸、网站和手机报三种媒体,基本形成了多媒体运作、多渠道传播的舆论引导新格局。2008年,报社荣获“漳州新媒体发展创新奖”。2009年,漳州新闻网获得“中国地方网站潜力品牌奖”、“全国地方网站人气品牌奖”、“中国百强新闻网站”等荣誉称号。

刘惠河还积极推动报社多元化经营,组织力量加强广告策划,有效拓展经营领域,主办了10多次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商贸文化活动,不断提升经营效益,打造媒体品牌。去年,报社先后主办了三次汽车商贸文化活动,售车上千部,成交金额约1.5亿元,有效地拉动了漳州汽车消费,福建省委《八闽快讯》对此做了专门介绍。在他担任社长后的2007至2009年三年间,报社广告收入比前三年增长了63%,保持了在全省同版数报纸中广告营业额最高的位次。

关注民生,扶助弱者,一次次爱心行动,体现了他对媒体社会责任的理解和担当。

“要当有爱心的记者,要做有责任的媒体。”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刘惠河始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发展,同时又十分关注民生,把为群众服务、为读者服务作为媒体的重要责任来落实。2008年下半年,了解到九龙江漳州市区段江面污染物较多,影响千家万户饮用水安全的情况后,他立即组织记者前往调查采访,写出调查报告在《闽南日报内参》刊发。漳州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作出批示,促使该河段污染得到整治。为了把好舆论监督导向,刘惠河坚持亲自审定《闽南日报内参》稿件,仅近两年来,就有20多篇《内参》报道得到市领导批示,有效地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每当遇到重大灾害发生,他都带头捐款。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报社踊跃参与全国性的捐款活动,派往灾区报道抗震救灾工作的记者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在他的倡导、推动下,报社先后组织开展“做客农家话增收”和《大众热线》走进社区、走进畲乡等活动,以不同形式组织开展数十次扶危济困行动,使上百名困难群众得到扶助。从2008年底起,《闽南日报》及时挖掘、充分报道了华安县11岁小女孩李雅娟孤身照顾瘫痪父亲的感人事迹,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也帮助李家父女获得社会各界近20万元的爱心款物,让这个濒临绝望的家庭重新充满阳光和笑声。李雅娟也重返校园,还被评为省道德模范、“感动漳州”人物。

刘惠河作风正派。他坚持民主集中制,以诚待人,善于团结同志,带头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新闻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带头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带头廉洁自律,坚决杜绝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而面对荣誉,他总是谦让。担任报社领导职务以来,每一次推荐省“双十佳”等候选人,他总是强调要推荐一线人员。2001年至今,报社先后有5位同志被评为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和省“双十佳”,有23人次在漳州市十佳新闻工作者评选中获得殊荣。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报社团结奋进、争先创优的氛围进一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