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记者奋战在玉树抗震救灾前线

2010-04-20 17:10:00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图1

中央电视台(图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图2)、人民日报(图3)、经济日报等媒体记者在玉树地震灾区采访报道。

正当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时时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弦之时,广大读者和观众也又一次看到了新闻媒体记者们活跃的身影。正是通过他们从抗震救灾现场发回的大量报道,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看到了各行各业的通力合作,看到了灾区有效救助。这一个个重新燃起生命希望的镜头,一篇篇激动人心的报道,将全国人民的心凝聚到一起,让信心和力量传递,让温暖和希望蔓延。

“我是记者,正在现场”。这是党和人民的要求,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职责。

人民日报

克服困难 完成使命

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当天,人民日报紧急成立了抗震救灾前方报道组,从总社派出了第一批6名记者。他们15日上午抵达灾区后,克服高原反应、发稿困难等种种不利条件,立即投入工作。

文化新闻版主编丁伟是人民日报此次抗震救灾报道的前方负责人,他说:“总社要求记者敞开口子写,我们的压力特别大,到凌晨记者的帐篷都是亮着灯的。昨天才有电,刚来的两天没电,我们都是点蜡烛写稿。”

记者赵亚辉是人民日报有名的“拼命”记者。到玉树后,第二天凌晨两点多他才吃上第一顿饭,由于没有热水,吃的是干面,在头两天里,他仅休息了3个小时。他说:“发稿很不方便,有一次采访完我走了一个半小时回去发稿,有篇稿子是坐在马路上写的,更多的时候是站着写稿,把笔记本电池用完后,就到有柴油发电机的地方去蹭电,经常为写一篇稿子,在那里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稿子传回社里,已是晚上十点多。”他介绍,在高海拔地区采访,对记者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昼夜温差很大,晚上相当冷,再加上高原反应强烈,可真不好熬。“但我们有责任把灾区的状况及时报道出去,特别是报道好救人的信息。”人民日报的读者都还记得,赵亚辉曾参加过汶川地震报道,当时在地震发生后的4天时间里,他总共没吃上几口饭,平均每天休息不到两小时,历尽艰险,因劳累过度病倒了,在医院输液时,他还带着采访本,边治疗边采访医护人员。玉树地震后,他又主动请缨来到前线。

作为第一党报,人民日报在灾情发生后,及时推出两个版的抗震救灾特刊,后来又增加到4个版,截至19日,共刊发近20个抗震救灾特刊。前方记者每天为报纸提供一篇深度主打稿件,其他动态稿件主要反映各个行业救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