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专|家|点|评| 物流、发行基地效应仍待商榷 在国外,很多出版集团也都有类似的发行基地,比如韩国、美国等国家都有自己专门的出版园区。目前,全国已有几十个大的出版发行基地,但很多由于出版主体业务生产不足,而管理方面劳动力过剩,导致基地运营困难。因为书业消费是有“天花板”的,尤其在出版业数字化的环境下,这个“天花板”可能降得更低。数字出版业正在迅速增长,传统出版空间受到挤压,从长远来看,是否需要建立这样的实体物流、发行基地是值得商榷的。商报记者刘妮丽 国外发行集聚打造出版航母 周爱兰认为,国外并未存在很多的出版园区,但却在出版发行方面有着“集聚区”效果。“在美国,各家出版社的经营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独自的出版领域。跟国内580多家发行机构相比,英美两国的发行渠道基本上是形成垄断的。由1-3家出版发行机构承担着数十家出版社的发行任务,这就让发行公司拥有广泛的发行渠道。当出版社跨行业、跨地区推出新书时,发行机构也能通过自身的发行资源为出版社完成图书的销售工作。 建立出版集聚区“赶英超美”收效甚微 黄永军在英国创办了自己的出版社。他认为,此次出版“集聚区”的打造对中国赶超欧美成熟出版市场并没有多大的必要性。“在欧美成熟的出版市场,根本没有这样的出版集聚区。各个出版社相对来说办公地点非常分散且涉及不同的图书领域。对于出版社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他们会选择参与当地政府或行业协会举办的研讨会来有针对性地对市场进行了解。像中国这样设立集聚区花费太大,而服务功能也相对薄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