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注定失败的新闻改革

2009-10-09 16:04:47  来源:   作者:   
视频加载中...

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初,“冒进”使生产、生活资料紧张,社会矛盾突出,一些地区罢工、请愿,这与波匈事件几乎同时发生的事件,促使毛泽东提出“准备明年开展整风”,以整顿“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来解决“人民内部的事情,党内的事情”。在人民日报12月29日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指出,“斯大林错误不是源于社会主义制度”,将矛头指向“官僚主义机构”;提出不能因新制度受旧时代影响,就认为它必犯错误,“在比斯大林所处环境更加复杂得多和困难得多的条件下”,列宁没犯错误,决定因素是“人的思想状况”;将批判“官僚主义”与“人的思想状况”联系起来,为用“思想斗争”进行“整风”提供了支撑。

这就难怪毛泽东对《意见》及发表它的人民日报极为重视。发表当天,指示中央办公厅将《意见》印发政治局、书记处和将来京参加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的同志,未做评论;1月下旬、2月16日多次在肯定陈其通等对党忠心耿耿的同时,说文章不堪领教,“是教条主义的,不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意义”;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老干部真正拥护“双百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少,要认真说服;3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又多次批评其思想方法是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片面的;尽管毛泽东处处针对《意见》,没点人民日报的名,但联想到受到批评、中断改版的当天,4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就是批评《意见》,或可想见他已不满于人民日报发表《意见》的行为……同时,在这几次会上他将近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集中论说,而邓拓秉持改版原则,未指示人民日报对2月27日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3月12日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发社论和宣传文章,毛泽东终于按耐不住了……

显而易见,在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转变中对“何为启动、推进社会进程基本力量”、“何为社会发展逻辑中的根本因素”的模糊和纠结,是“思想引领、‘积极性’的发挥”;还是“经济发展、社会成熟”不同的选择型塑着“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不同的命运。毛泽东由“反思苏联模式”到梳理、总结无产阶级的历史经验,在探索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上,依然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出发,反复强调人的“思想状况、积极性”的基础地位;在实践中以“双百方针”启动“思想建设”,再次祭出“整风”大旗,通过思想斗争强力坚持自己的主张。于是,“反右”运动大张旗鼓地展开,以尊重“客观现实、新闻规律”为前提,试图由“宣传本位”回归“新闻本位”的人民日报改版就此夭折。(王晓梅/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受到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国初(1949-1955)新闻事业发展研究”的资助,项目批准号为09XXW001)

注释:

①也就是“研究者想方设法地与研究对象活动一种视界的融合,从而对研究对象获得一种理解”。参见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第13~1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同时,“知人论事应该尽量贴着对象的情景与心境去把握、去体味,而不能用自己的喜好或现在的标准强加于人。”参见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第201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54年6月,邓拓访苏归来在人民日报记者会议上的发言。参见张书政:《新闻界人物邓拓》,转引自钱江:《论人民日报一九五六年改革》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第165-166、173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参见钱江老师赠予的资料

[法]路易阿尔都塞著,李迅译:《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当代电影》1987年第3、4期

沈志华:《1956年初中共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该论述是建国后在“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上最积极的表述,但仅隔40天,退到了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八大又给他们戴上“资产阶级”的帽子。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第355页;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第15-1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胡绩伟语,转引自钱江:《论人民日报一九五六年改革》

王辑的回忆。转引自钱江:《论人民日报一九五六年改革》

收于《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的有关资料》,《报纸工作研究参考资料》(内部刊物)第1期;新闻战线编辑部、北京新闻学会合编,1981年5月。下文分析报告时的引用皆见于此

在读者来信中有对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意见不同的,或者对某些党组织和政府机关的个别措施有意见的,这种意见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有值得注意可以讨论的地方,也准备酌情选择发表,重要的发表全文,次要的发表摘要。发表这种来信并不表示编辑部同意他们的意见,所以一般不拟征得被批评者同意,对于这些来信所提的批评意见,一部分必须答复(编者答复或被批评者答复),有的也可以不答复,让一般读者自己去判断。”

参考陈浚回忆:《有关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的一些情况》,人民日报报史编辑小组编:《人民日报史料选编》第5期,1987年

其余文化教育5篇、人民生活5篇,会议新闻2篇、公告新闻4篇、涉外新闻14篇;人民日报于1981年5月曾组织力量研究1956年改版的经验,此处援引当时的研究成果

摘自葛佩琦给《人民日报》的信

该观点受到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的启发,详见他在2003年9月到12月为博士生所开的“中国政治与社会”课程中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