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策划力 > 正文

第一时间做好深度报道 让报纸出奇制胜

2009-10-09 15:45:12  来源: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作者:   
视频加载中...

面对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报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激烈竞争。报纸仅靠抢先发布消息而在竞争中取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实践证明,报纸出奇制胜的法宝应是深度报道与时效性的有机结合。

报纸如何实现深度报道的快速化?在这方面,创办于2003年的河北省新闻名专栏——《河北日报》的深度报道栏目《新闻纵深》做了一些探索。

做第一时间的深度报道

“第一时间的深度,事实背后的事实”。《新闻纵深》的报眉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它鲜明地亮出了对深度报道快速化的追求。

对于深度报道,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和研究者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深度报道首先讲求的是深度,时效性不重要。

在网络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走出这一误区,报纸如果还像过去做深度报道那样花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精打细磨,等你的声音发出来时,读者的兴奋点已经转移,报道难以收到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纵深》栏目的开篇之作《暴风雨考验城市——石家庄“7·28”特大暴雨反思》,就是一次失败的教训。记者历经一周时间采访多个部门,数次开会,最终组织了一个整版的报道。报道写得非常好,但晚了7天,报道的震撼力也就早已减弱了。

可见,在日常大量社会热点问题报道中,“马后炮”式的反思常常是曲高和寡,费力不讨好。原因很简单,新闻就是几句话,谁发现了,点破了,就得了先机,跟在后面的,说得再深刻,也逃不出“炒冷饭”之嫌。

因此,深度报道与最近的重大新闻挂钩,力争与消息在第一时间见报,这是新闻传播时效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的最高追求。

深度报道快速化的采编技巧

争抢第一时间的深度,而不是“急就章”,需要记者编辑周到的谋划、深入的采访调查和新闻资源后期的深度整合。

发现在先,及早确立选题。实现时效和深度兼顾,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发现在先”是制胜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深度报道和动态新闻同速很难做到,但我们可以先发现事物发展的趋势、先对可能会成为新闻的报道对象提前关注,从而走在常规动态新闻的前面。

在这方面,专门负责《新闻纵深》这一栏目的专题部有一个专门的谋划会,对当天、当周,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新闻线索、可以预见的新闻事件、可能发生的新闻进行梳理,确立选题,组织力量实施。

提前介入,提前采访,密切监控,抢占报道制高点。有些新闻的发生是可以预知的,编辑记者不能坐等新闻,要提前介入,在新闻一触即发之前掌握所有的相关资料,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提前采访,从而为发稿取得先机。2007年,联想公司成功收购石药集团,此前30天,《新闻纵深》记者在石家庄网站上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即开始研究策划。在查阅了数万字的资料后,记者采访了包括石药总经理在内的多位新闻当事人,并联系了联想总栽。待到正式签约,记者当天写成了《石药出嫁联想迎新》、《为石药插上翅膀——独家专访柳传志》等稿件,抢占了报道的制高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突发事件调动团队力量拼抢时间。当然,新闻的常态还是突发性事件多,能预见的新闻还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第一时间的深度,就需要采用前后方快速联动,有效整合资源,拼抢时间。

此前,河北尚汪庄发生矿难,专题部接到消息后立即与当地记者站取得联系,两路记者迅速组成小分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陆续发回报道。在后方,编辑迅速整合相关资料,一方面给前方提供背景资料,一方面组合前方报道。从决定选题到稿件《尚汪庄村旁大营救》签字付印,仅用了7个多小时。在此后的几天里,又采用同样的运作模式,在第一时间刊出了3个整版的深度报道,赢得了广泛好评。

敢于“亮剑”不让新闻轻易流失

一般的新闻报道要做到第一时间尚且不易,何况做一篇多角度、有见地的深度报道?因此,实现快速化的深度报道,除了新闻理念上的矫正、采编技巧的熟练运用,更需要一种精神支撑。这种精神就是“亮剑”精神,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克服的困难,不让新闻从手中流失。

此前,一直致力于向赤贫阶层提供小额无抵押贷款的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当时《新闻纵深》正在关注我国该模式的第一个试点——河北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这时,一个大胆设想冒了出来:可不可以联系尤努斯请他就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及中国小额贷款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乍一听这个想法真有些痴人说梦,省级党报出国采访的可能性不大,怎么找到这远在“天边”的大人物?

记者通过电话查号台找到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帮助易县引入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杜晓山研究员。在他的帮助下,又找到商务部,联系到恰好到中国访问的尤努斯。最终,《河北日报》的记者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一起参加新闻发布会,同台竞争,在诺贝尔奖颁布不到半个月内采访到如此分量的新闻人物,这在《河北日报》历史上尚属首次。

事实说明,新时期的党报新闻工作应改变以往习惯于“命题作文”、关起门来做“深度”、拍着脑袋想“观点”的做法,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创新,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三贴近”的原则,做出第一时间的深度报道,提高党报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