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突发事件调动团队力量拼抢时间。当然,新闻的常态还是突发性事件多,能预见的新闻还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第一时间的深度,就需要采用前后方快速联动,有效整合资源,拼抢时间。 此前,河北尚汪庄发生矿难,专题部接到消息后立即与当地记者站取得联系,两路记者迅速组成小分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陆续发回报道。在后方,编辑迅速整合相关资料,一方面给前方提供背景资料,一方面组合前方报道。从决定选题到稿件《尚汪庄村旁大营救》签字付印,仅用了7个多小时。在此后的几天里,又采用同样的运作模式,在第一时间刊出了3个整版的深度报道,赢得了广泛好评。 敢于“亮剑”不让新闻轻易流失 一般的新闻报道要做到第一时间尚且不易,何况做一篇多角度、有见地的深度报道?因此,实现快速化的深度报道,除了新闻理念上的矫正、采编技巧的熟练运用,更需要一种精神支撑。这种精神就是“亮剑”精神,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克服的困难,不让新闻从手中流失。 此前,一直致力于向赤贫阶层提供小额无抵押贷款的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当时《新闻纵深》正在关注我国该模式的第一个试点——河北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这时,一个大胆设想冒了出来:可不可以联系尤努斯请他就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及中国小额贷款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乍一听这个想法真有些痴人说梦,省级党报出国采访的可能性不大,怎么找到这远在“天边”的大人物? 记者通过电话查号台找到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帮助易县引入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杜晓山研究员。在他的帮助下,又找到商务部,联系到恰好到中国访问的尤努斯。最终,《河北日报》的记者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一起参加新闻发布会,同台竞争,在诺贝尔奖颁布不到半个月内采访到如此分量的新闻人物,这在《河北日报》历史上尚属首次。 事实说明,新时期的党报新闻工作应改变以往习惯于“命题作文”、关起门来做“深度”、拍着脑袋想“观点”的做法,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创新,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三贴近”的原则,做出第一时间的深度报道,提高党报的影响力。 |